透过窗口看世界——香港如何成知名世界金融中心
浏览次数:612024-03-11 14:18:43本文作者 | Mars Yang
图片来源 | 互联网
申明:©本文为通惠管理顾问原创文章,未经授权,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和传播。
转载敬请联系授权(微信ID:THHK02)
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,中国社会充满了激变、碰撞和动荡,各方势力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撕扯拉锯,各路思想文化也在人潮中激烈交锋。彼时的香港,却因特殊身份偏安在祖国东南一隅,成为乱世中难得的平静窗口。
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,闭关锁国的政策被强行打破,几乎所有的西方列强都想在中国咬下一口肉。面对西方列强的瓜分,中国内部也在积极求新求变,激进派和守旧派之间的斗争也愈发激烈。但由于两次鸦片战争后,中国被迫开放了诸多通商口岸,外国商品已经不再需要绕道香港才能进入内地市场,使得香港的转口贸易优势逐渐弱化。曾经因鸦片和转口贸易积累起来的巨量资金,也在寻找新的出路。当然,这些洋行放弃利润丰厚的鸦片贸易,并不是其良心发现,而是内地产量逐年上升,让曾经需要靠进口满足的市场,逐渐转向更便宜的自产。
以4大洋行之首的怡和洋行为例,怡和从1872年后放弃了对华鸦片贸易。但放弃对华鸦片贸易之前,已经将业务重心转入基建(包括铁路、航运、船坞、工厂、矿产、军火及银行),通过买办和合资入股形式,渗透到几乎所有行业中。早在1841年,怡和洋行就在香港买下一片土地,建立货物仓库,并在香港修建码头;1844年承租了北京大片土地,取得英租界一号土地证;同年上海首次拍卖土地,也被怡和洋行购入;洋务运动期间,怡和洋行还向中国提供了大量机器设备和军火弹药,晚期三巨头的李鸿章、张之洞和左宗棠,都曾通过怡和洋行购买西方新式武器装备;1875年作为代理人,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,并在1876年投入运营;1877年入股汇丰银行,正式成为汇丰银行的股东(尽管怡和洋行曾阻挠汇丰银行成立,并与其争夺汇兑业务,但无奈汇丰银行越做越大,只能放弃抵抗选择加入);
体量庞大的洋行,也吸引了几乎所有现代金融的必要行业落户香港(或在香港设立分行)。银行业的代表渣打银行(1859年取得香港的发币权,甚至代行了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)、汇丰银行(1865年成立,并于1866年取得香港发币权,晚清时期甚至把控了清朝政府的海关税权、盐税权)、丽如银行(1845年建立,并于次年取得香港发币权)、法兰西银行和有利银行。
与贸易伴生的保险业务则几乎与洋行同时落地香港。如1805年在广州成立的谏当保险行(Canton Insurance Society,又是由怡和和宝顺洋行合办),在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后,也搬迁到香港;同时洋行自身也会作为保险代理,代理英国本土的保险公司签办海运及货物保险;随着洋行业务的快速扩展,保险承保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到火险、意外险和人寿险等险种。
有了商业公司和银行,香港的证券市场也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。早在1860年左右,英商与中商成立合资公司时,就已通过中间人撮合,进行私人间的股票转让交易。随着中国商人逐步参与到香港的商业活动中,1866年香港就成立了非正式的证券交易市场,但直到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成立,将亟待交易的公司股票通过经纪人制度,释放到市场中,市场化的证券交易才算正式开始。
由于外国先进的商业理念传入,中国资本也开始进入近代商业圈。晚清至中华民国时期,中方资本和企业也逐步入驻香港,包括中国银行(香港分行1917年成立)、东亚银行(1918年成立),华资持股的保险公司也与1903年进入香港。而中方资本的商业公司,也陆续入驻香港,如招商局(1882年)、香港中国旅行社(1928年)等。
至此,香港金融市场也拥有了基本雏形,并形成了外资为主,中资为辅的经济局面。虽然从各个方面看,香港远比不上同时期的上海,但正如之前所说,香港的特殊地位(英国殖民地),使得香港能长期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。而这一相对稳定的环境,也在不断吸引动荡中的内地资本和居民。时至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和二战的全面爆发,大量内地资本和居民为躲避战火,纷纷前往香港避难,希望香港的殖民地地位能获得庇护。同时香港作为华南区重要的深水码头,香港承担起部分援华物资和进口物资的转运功能,香港的航运仓储功能获得极大发展。1938年初,依照周恩来指示,杨廉安在香港创办联和行(Liow & Co.;),即华润公司的前身,为内地采购所需物资。
但1941年12月,日本击败了英军(主力为加拿大部队)占领香港,将香港境内的仓库、码头、工厂、商行全部占有,并将占据香港主导地位的几家大型银行(汇丰、渣打、有利等)强制清盘,抢劫这些银行的资产;并以极低的兑换比率(军票没有储备金,价值等同于白纸,兑率初期2:1,后期4:1),强制用日本军票兑换港币(如果拒不兑换或拒绝使用军票的,就会被日军施以重刑),抢劫平民财富。大量居民因缺衣少食而死亡,甚至为了减小香港需要养活的人口,驱逐大量香港居民回内地,并制造多起屠杀惨案,使香港人口由1941年的161万跌至19845年的60万。彼时港币虽无法在香港使用,但在整个东南亚地区,港币仍是市场承认的货币。因此日本有在没有储备金的情况下,逼迫汇丰、渣打和有利银行签发大面额港币,以便日本在东南亚使用港币购买物资。在日占时期,香港整个社会都受到巨大打击,不但居民财富被掠夺一空,港币的信用体系也受到巨大打击。
在日占期间,香港居民也自发形成多个抗日组织,协助收集情报、接送协助盟军人员逃离日占区,其中的港九大队更是被归入东江纵队麾下。1945年日本投降后,香港凭借航运基础得以恢复生机,加之内地再次陷入战火,令大量难民和资金逃往香港,再一次为香港经济注入动力。截至1950年,香港人口已经激增至236万,为香港经济的再一次发展储备下足够人力。
自1841年至1950年,香港的发展其实一直没能追上北方的上海,这与两者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。上世纪中国对于外国人来说,是一片神秘莫测的土地,而上海紧邻长江水系,与传统的江南富庶之地一衣带水,从上海能够快速进入中国腹地广阔的市场。虽然香港紧邻珠江,但这里的国土范围和富庶程度远比不上长江。因此香港的发展虽然快速,却并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。
随着时代变迁和国际形式的变化,香港将再次因特殊身份和地理位置,迎来新一轮大规模发展。下一篇,我们接着说,香港是如何成为亚洲金融中心的。